盼你乐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618|回复: 0

如何才能达到避孕目的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3-3-19 20:4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女人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,即正常健全的精子在排卵期能顺利通过阴道、子宫及输卵管;然后,在输卵管内遇到发育成熟的卵子,精卵结合成为受精卵;受精卵在输卵管内逆向宫腔方向前进,及时到达子宫腔,在此同时子宫腔的内膜与受精卵同步发育具备适宜的条件,从而受精卵完成植入,渐渐发育成胎儿。待新生命发育成足月胎儿,具有了独立生活能力就离开了母体,这就是受孕到分娩的简单过程。而避孕就是不让妇女受孕,确切地讲即或受了孕也让受精卵不能继续发育而尽早将它排出体外。因而避孕包含二层内容,即不能实现精卵结合或阻止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内膜。具体避孕的原理简单地讲分四方面:    ◆(1)抑制排卵及精子的产生。◆    利用某些激素类或非激素类药物来影响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中任何一个环节,从而使卵泡在卵巢内不能生长、发育及成熟,即达到不排卵。    同样应用药物或物理方法使男子的睾丸不能产生正常活动的精子。    产生卵子和精子的途径被阻断,即从根本上取消了受孕的物质基础,这是达到避孕的第一步。    ◆(2)抗受精◆    如果卵巢正常排卵,睾丸产生的精子也正常,这是就要进行第二道防卫,即阻止精子及卵子相遇,或使精子失去与卵子结合的能力,称之为抗受精,临床上阻止精卵相遇的常用方法:    ①男或女方使用工具防止精子进入阴道、阻止进入阴道内的精子进入子宫腔如避孕套、子宫帽、阴道膈膜等。    ②利用药物局部的化学作用,使射入女方阴道内的精子失去活力或死亡,如各种外用避孕药片、膏、栓、膜及激素类避孕药等。    ③利用手术或注射药物将男性输精管或女性输卵管阻断。使卵子、精子或受精卵不再能运行,达到精卵不能相遇的目的。如各种输卵管永久或可复性的结扎或堵塞;男性输精管的永久或可复性的结扎或堵塞等。    ④自然避孕法:此法是根据精子与卵子只能生存1-3天的生理现象,避免在排卵期前后2-3天有性生活,使精子和卵子没有相遇的机会来达到避孕的目的,这是一种不依靠任何外界作用的方法,关键在于排卵期的推算要精确。    抗受精的另一方面含意是指精子虽然进入到输卵管内,设法使精子失去受精的能力。现了解甾体激素的避孕药就能干扰精子受精前的获能,因而失去受精能力。    ◆(3)抗着床◆    阻止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生长的措施称抗着床,改变宫腔内环境,不利于受精卵在宫腔内生存,更不适合种植于子宫内膜。这就是宫内节育器的主要避孕原理。又如各种避孕药,它在抑制排卵的同时也干扰了体内的雌孕激素的分泌,使子宫内膜不能正常发育,也就阻碍了受精卵的种植。“事后补救”方法一二    即将留学美国的阿兰与丈夫商量,三年之内不要孩子。然不出一年,阿兰竟两次意外怀孕。每次均是由于作爱时避孕套的破裂与脱落。虽然发现异常情况时,阿兰便立即起床,用跳跃、屈膝下蹲、诱发打喷嚏以及用肥皂水冲洗阴道等方法迫使精注入从阴道流出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意外怀孕及人工流产,既伤身又伤神,很多女子都遇到过这种情况,那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作避孕套破裂后的“事后补救”呢?精子进入阴道扣“行进速度”相当快,1~2分钟内即可进入子宫管,所以,不要说你采用的那些办法,即使马上在阴道内塞入具有很强杀精作用于的避孕栓、片、药膜等,也很难阻止受孕。好在如今,“事后补救”方法已不少,你们已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一些选择使用。选择较多的是53号避孕药。此药房事后次晨服1片,之后每晚1片,连续3天;再以后隔天晚上服1片,共4次,总量是8片。此法避孕效果不错,但有些副作用,且服药时间较长。服用大剂量的雌激素或雌、孕激素合用。但前法要吃药5天,有恶心、头晕、乳胀等不小的副作用;后法副作用小些,但服药的剂量与安排比较严格,如性交后72小时内服炔诺酮1~2毫克,另外上炔雌醇0.1~0.2毫克,12小时后须再重复服药一次。服用丹那唑和米非司酮。后者是当今广泛应用于抗早孕的新药,一般中要在性交后72小时内,一次服药10~25毫克即可,效果可靠,副作用也小。如果对以上避服药有严重的副反应或禁忌,可在性交后5天内放置宫内节育器。这样,不但能防止本次性交后的妊娠,也可保持长进期的避孕效果。要注意的是,以上各方法,都不宜作为经常的“事后补救”手段。避孕,还是要选择一个“事前”的好办法。就是用避孕套,你们也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不让其破裂或脱落,使其真正做到安全与可靠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盼你乐   

GMT+8, 2024-11-16 08:59 AM , Processed in 0.033043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